
你好,我是梵亞行銷志宏。最近讀到一本書很有感受,書名叫《全新思維》,這本書非常重要,是一本可能會改變你奮鬥方向的書。它的副標題是“決勝未來的六大能力”。
先來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作者,叫丹尼爾·平克,是著名的未來學家、趨勢專家,他被稱為21世紀商業思潮的拓荒者。意思是,在思想上探索前人沒有走過的路,這個評價給的是極高。
作者預言,我們已經從左腦時代轉向了右腦時代,我們都知道,工具就是我們人類肢體的延伸,隨著工具越來越多樣化,肢體的功能就被一步步地外包出去了。比如說汽車是我們腿的延伸,手機是我們感官的延伸。我們以前覺得大腦功能應該不會被延伸吧?工具又沒有辦法代替我們思考。
這麼想是沒有錯,但是大腦又分為左、右腦,現在人工智能就是逐步在代替我們的左腦,電腦比我們有更強的計算能力、記憶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而這些能力,人工智能可就比人類強太多了。那我們還剩下什麼呢?就只剩下那個善於想像、創造、與圖像化思維的右腦了,於是右腦的開發過程,就變成了未來一個人真正競爭力的重要關鍵。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推動我們轉向右腦思維的三大推動力和在未來我們必須掌握的六大能力。請輸入文字
轉向右腦思維的三大原因
為何右腦思維突然變得如此重要呢?除了人工智能的影響,還有一些其他的影響因素,作者給我們列出了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物質財富的極大充裕,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基本上已經走過了物質匱乏的時代,我們平常去超市都能感覺到,日用品的種類越來越豐富,只要有錢就不怕買不到東西。我們開始進入了一個選擇困難期,以前我們買東西追求的是實用性,馬桶蓋就是用來坐的,手錶就是用來看時間的。現在呢?馬桶蓋也不只是馬桶蓋了,不但要好用,還得好看,人們已經從追求實用性轉到了追求美觀、追求品質、追求款式,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東西。
比如說蠟燭,照理說現在誰還用蠟燭?它就是一個裝飾作用,但是蠟燭企業每年的銷售額依然非常高。換句話說,人們的需求正在發生變化,如果你只能提供具有基礎功能性的東西,沒有辦法用你的右腦給這個東西賦予更多的價值感,那可能你的商品就會舉步維艱。
第二個原因是亞洲的崛起。
這個作者是美國人,從他的角度來看,隨著亞洲的崛起,我們這兒的年輕人會逐漸搶了他們那裡年輕人的工作。就好像以前我們中國人肯幹活、不怕苦、不怕累,就把他們那裡需要動手的工作給搶了過來,我們可以用更低的價格,做他們那些不願意做的工作,努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現在也是一樣,對歐洲和北美的知識工作者來說,他們的競爭對手不是周邊的人,而是亞洲的這些年輕人。
況且現在的通訊成本幾乎為零,這就產生了大量的知識外包型業務。比如美國一個電腦程式師的年薪,通常會達到七萬美元以上,但同樣的一個工作,印度一個年輕人就能更快更好地完成,而且只要300美元。這些美國的企業,當然願意把這個工作外包出去了。所以說,如果你還在注重做左腦的工作,那你的競爭對手可不是鄰居家的小明,而是另外一個國家的比你更勤奮、要價更低的那個小明。
第三個原因,是人工智能的發展。
你發現沒有?任何的需要記憶的邏輯性工作,電腦都比我們做得更好。比如我們以前認為,編程師、醫生、律師,都是高端職業吧,但是這些職業有一個特點,就是大量使用邏輯能力。醫生在診斷的時候都需要遵循一系列決策式的判斷,你是有沒有流鼻涕,有沒有感冒,有了要怎麼辦,沒有要怎麼辦,你的各個指標是高還是低,然後再對結果進行推理,這些其實都是電腦擅長的,所以現在大量的醫療軟體開始出現了,我相信用不了多久,人們用軟體就能給自己診斷病情。
簡單來說,有三種力量讓左腦思維變得是越來越不重要了。一個是物質的充裕,一個是全球化的知識外包,還有就是人工智能的發展。這三種正在發生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把我們從資訊時代推向了概念時代,所以我們必須要學會右腦思考。
未來需要的六大能力:三感三力。
為了更好地迎接這種趨勢,作者給我們列出了未來人才最需要的六大能力,也就是這本書的精華部分,叫做三感三力。三種感覺,三種力量。三感,指的是設計感、娛樂感、意義感。三力,指的是故事力、交想力和共情力。下面,我們來分別看一看具體都是什麼意思。
第一種,設計感。
以前你可能覺得設計師都是比較專業的職業,以後又不做設計師,我幹嗎學設計呢?這裡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做設計師,設計其實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要求你有很高的審美標準,去不斷地追求新穎和美感。你可以放眼望去,目力所及的範圍之內,所有的東西都是被設計過的,毫不誇張地說,人們不會為了物品買單,只會為設計買單。比如說吧,手機,每一代新手機出來你都想換個新的吧,即使你的蘋果12還好好的,但是13出來的時候呢,你還是想迫不及待地想換個新的。你是為它的新功能買單嗎?肯定不是,蘋果手機所有的功能,平時我們用到的連1/20都不到,其實就是為了好看、為了新穎、為了漂亮。更確切點說,一個商品能提升價值的空間,就是設計感。
所以審美是一種重要能力,所謂審美就是靠直覺提取優化資訊的能力,人的這種能力是機器取代不了的,在未來更具競爭力的產品一定不是更便宜、更好用的,一定是更美的,只有對美有所感悟,才能脫離價格戰。
第二種,叫娛樂感。
這裡我們說的娛樂感,並不是說會講一個笑話就會娛樂了,而是說把娛樂像基因一樣侵入到你的血液中,侵入一個公司的文化中,產生娛樂感。以前,娛樂精神基本上都是和不務正業畫等號的,是正經工作之外的消遣。福特的工廠以前有一個規定,就是不准員工笑,你笑一下可能就會影響整個流程的發展。1940年福特公司的一位叫做約翰·蓋洛的高管被解雇的原因就是他和同事笑了一下,結果把生產線延誤了大概半分鐘,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以前一定要嚴肅工作,但是現在呢,情況不一樣了。你如果不懂幽默,那你的人際關係可能就不是特別好,如果你的服務裡沒有娛樂感,那你的用戶可能就不會買帳,好玩基本上已經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了。
如果我就是天生比較嚴肅該怎麼辦呢?我也不會講笑話,其實嚴肅只是因為你習慣了用左腦思維,左腦會控制你的邏輯,讓你遇到任何事都直線性的思考,但是幽默呢,恰恰把這種直線性的思考突然打斷,突然拐了一個彎,這就需要用右腦去思考。
第三種是意義感。
這個意義感的概念比較虛無,其實就是對應“馬斯洛需求定理”的最高層,自我實現。在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的時候,一個人是不會去關注意義這個東西的,工作就是為了賺錢,哪還有空去想意義這個事?但是如果達到了一定層次以後,意義這個東西就變得很重要了。就是你做的事有沒有價值,你能不能把你做的事,和一個偉大的事物聯繫在一起?在未來,意義感會變得更為重要,所有有才能的人都會追求自我實現,要追求自我價值的最大化,意義是你自己定義出來的,你要說有,那它就有,你做什麼都有意義;你要說沒有呢,也沒有,我們地球都遲早要爆炸的,什麼事都沒有意義。
下面我們來說三力,
第一是故事力,
你會不會講故事,什麼是故事呢?故事就是把資訊置於一個場景中,讓資訊具有一種情感衝擊力。比如我說王后死了,國王也去世了,這個就不是一個故事。但如果我說,王后死了,國王也心碎地死了。這就是一個故事,它裡面就加了一個簡單的心碎,心碎呢,是一種情緒狀態,而故事,就是加入很多的這種情緒狀態才可以吸引人。這一點在商業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第二點,是交想力。
其實就是指系統的思維,能把看似無法匹配的因素組合起來的能力,它也是右腦的思考特點,注重大局,而不糾纏細節,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成為一個跨領域的人才。
其實你發現沒有,真正的創新全都是跨領域出現的,一個互聯網公司成了最大的汽車服務公司;一個做電池的,成了汽車公司;一個做遊戲的,成了電影公司。各種各樣的跨界斜槓正在發生,所以如果還只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去開拓視野,那可能就危險了。
第三點,是共情力,和別人產生共鳴。
以前我們都是提倡要理性思考,你表現的智商高,就得客觀的不帶情緒地分析問題,所有的書都在教我們要理性思考。而現在你發現沒有,如果你只會分析,那機器比你強太多了,而我們人的情感是機器永遠沒有辦法替代的,比如你女朋友不開心了,開始跟你抱怨她遇到的什麼什麼樣的麻煩。大多數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出解決的方法,一二三四列出來。其實女孩這個時候哪是向你尋求幫助,她就是想表達情緒,讓你知道她的感覺,所以你根本不需要說任何對策,那就是左腦思維。右腦思維就是體會她的情緒,然後引導。比如說她不高興了,你也要表現得不高興,和她一個狀態,注意聽她說,然後等她說完了,她知道你也感受到她的情緒了,然後你再說一點開心的事,把話題引到好玩的事情上,這樣對方才覺得你比較懂她。
所以,去體會別人的情緒,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去感知別人,和對方達到一個情緒和思想頻率,這個是未來人才所必備的能力,它可能比理智思考還要重要。
總結
我們來回顧一下,這本書強調了在未來我們需要從左腦思維轉向右腦思維,有三個原因促成我們必須得這樣做。一個是物質的充裕,一個是知識型外包服務的便捷,還有就是人工智能的崛起。為了應對這種趨勢,我們需要重視六種能力,這六種能力簡稱三感三力。三感,指的是設計感、娛樂感和意義感。三力,指的是故事力、交想力和共情力。如果我們能把這些能力培養起來,就是活在趨勢中了。
其實我們天生就會這些東西,只不過是外部的環境因素把這些天性給壓制了。像我們祖先早就會在洞穴裡講故事、早就會自己設計工具、早就會發明創造。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運用知識的同時,要注重情感的東西,把失去的東西拿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