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梵亞部落

中小企業主最常提出有關數位行銷的問題回覆:

網路行銷的戰略怎麼主導? 戰術如何外包

By 梵亞部落

網路行銷的戰略怎麼主導? 戰術如何外包

圖片

​為什麼要戰略主導?因為戰略是屬於結構性的問題 那如果我們的資源在不是很充足的情況下,我們去變動戰略會比去改變戰術這種看的見的作法會更有效
那今天分享戰略怎麼主導? 戰術如何外包共包含五個重點:
第一個我們要特別注意自己訂定的戰略,既然戰略要主導自然而然我們要自己去訂定誰是我們的目標客戶群?我們公司的強項和產品的優勢在哪裡?一定要我們自己來訂定。
那第二件事就是我們要在適當的時機選擇好的外部夥伴,因為網路行銷有很多專門的學問譬如網站的架製、網路的處理速度和頻寬以及我們要選在哪裡運行、FB的操作、影片的製作和企畫活動的執行等等……這些都需要專業所以我們需要外部的夥伴來幫忙。
第三點是我們要適當的引導我們外部的夥伴朝著我們訂的戰略來執行,雖然專業由他們但是一定要給明確的目標 譬如:我要作的網站我就要很清楚的跟對方說我的目標客戶是誰? 我希望達成什麼樣的溝通?以及我要很明確告訴對方需要什麼樣的功能?。
第四件事既然我們要用戰略那就要很明確的透過PDCA的循環來去執行我們的方向,所謂的PDCA全名是:
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視Act改善。
調整計劃去執行,執行完後再去檢視,檢視之後再去改善,這樣的循環。
第五件事為了要達成我們想要的成果勢必我們也要去學習網路行銷最基本的知識。

對中小企業來說,戰略與戰術哪一個重要?

By 梵亞部落

對中小企業來說,戰略與戰術哪一個重要?

圖片

首先我們要來區別這兩件事,什麼是戰略?公司的目標客層是誰或是公司的強項在哪裡和產品的賣點在哪裡以及我們要如何去取得客戶和要如何去提升我們的營業額 等等…這些所謂看不見的方針我們都稱它為戰略,那所謂的戰術也就反過來它是看的見的作法 譬如說:我們要來製作公司的網站或者是採取SEO的對策以及使用點擊付費PBC的廣告或者是我們開設公司的部落格甚至於我們投放FB的廣告等等….這些看的見的作法我們可以稱它為戰術。

圖片

接下來就請問大家對中小企業來說看不見的戰略重要還是看的見的戰術重要?
我們公司多年來對中小企業的輔導案例來看,我們特別的發現戰略會比戰術還要重要那為什麼會這樣?那就是因為戰略屬於比較結構性的問題,戰術則是整個結構裡面每個部分的操作執行的細節,大型的企業它可能只要針對它的戰術做些微的調整或是使用不同的工具和配套模式就可以達到它想要的結果但是對中小型企業來說因為我們資源有限所以我們很難透過調整戰術就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因此我們必須要在戰略上也就是在結構上變動用結構的變動會更明顯的容易獲得我們想要得到的結果。

圖片

為了要讓大家更清楚戰術跟戰略上的差別讓我們用釣魚來作個比喻:
假設現在要去釣魚了要考慮哪些事情呢?1.今天體力好不好? 2.我打算幾點去釣?3.要坐船去釣還是磯釣? 4.要在岸邊或是湖邊釣? 5.要帶什麼釣竿和6.釣線?要用哪種7.浮漂和8.魚餌? 等等….大約這八種要素我們就一一來比對一下到底什麼是戰略什麼是戰術那我們從圖中有看到釣竿、釣線、釣餌還有浮漂這些我們看得見的就屬於戰術,那戰略就是看不見的方針譬如說:我選擇什麼時候去釣魚?我選擇要海釣、船釣或是溪釣或是湖釣?評估一下自己有多少體力釣魚的力道能出多少?以及我要選擇釣魚湖泊或是池塘?這樣的方針就屬於戰略性的問題。那中小型企業因為資源有限我們的釣竿、釣線、浮漂、魚餌是不是選擇性就相對的比較少,那針對大型企業來說因為它資源比較多所以它可能有很多支釣竿、釣線自己本身也有很多浮漂和魚餌,那我們中小型企業當然很難像大型企業去作戰術上隨時變化你要贏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中小型企業就必須用所既有的有限資源要選擇聰明的戰略,既然我只有這些釣具那我可以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時間和有利的釣法或是可以選擇如何鍛鍊自己的體力也可以自己選地點釣 所以對中小型企業來說戰略一定比戰術來得重要。
透過今天的分享相信你也會清楚的了解對中小型企業來說戰略比戰術還重要喔

中小企業導入網路行銷半途而廢的三個原因

By 梵亞部落

中小企業導入網路行銷半途而廢的三個原因

圖片

​中小企業導入網路行銷半途而廢的三個原因
中小企業的老闆在決定要作網路行銷之後,那第一步通常都是找公司裡最懂網路的人來當負責人 那第二件事也就是做了網站之後開始導入SEO也就是搜尋引擎優化這件事情因此讓你的官網的搜尋排名變到前面去了 第三件事情也就是去做廣告。

圖片

所以中小型企業導入網路行銷會失敗的三個原因:第一個就是他找公司裡最懂網路的人來當負責人這是錯誤的一件事也就是找錯人了,那第二件事雖然你公司排名到前面去了但依舊沒有很多的訂單代表做錯了事情 那第三件事廣告的預算投入了也編列好了但是顧客帶來的利潤並沒有辦法把網路行銷的預算給超過去於是導致越做越挫先是找錯人了又做錯事。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下一次我們會跟大家探討網路行銷更根本的觀念這觀念只要釐清了就能避免掉今天所提的這三個原因。

為何網路行銷受挫的總是中小型企業

By 梵亞部落

為何網路行銷受挫的總是中小型企業

圖片

​為何網路行銷受挫的總是中小型企業?
我們都知道大部分的中小型企業的網路行銷所投入的這個過程或路徑
我們稱路徑不外乎有以下三種模式

圖片

第一個就是我們先投入架設網站的這件事情那顯而易見我們想要在網路上跟人溝通、互動、做生意勢必要讓網友在網路上能找到你所以我們第一步是架設官網,可是大部分的結果是沒有人來逛你的網站那接下來我們就投入將官網導入SEO也就是搜尋引擎優化的這件事情也就是企圖讓更多的人能到我們的網站來那投入一筆預算之後大部分得到結果是什麼呢?搜尋引擎的排名上升,但是銷售量並沒有因此提高所以我們開始第三個階段也就是開始投入廣告那不外乎
譬如:PBC、FB的廣告還有所謂聯播網的廣告等等….很多類型的廣告投法那也發現結果是是什麼?發現我們投入的廣告預算總是比回收的利潤多很多也就是很像是做白工所以也導致很多中小型企業到此為止不想在玩網路行銷。

圖片

根據我們多年來輔導中小型企業的經驗我們找到了兩個主因:第一個也就是市面上我們所得知流通的這些行銷的對策、工具與技巧大部分都是針對大型企業來制定的。那第二點也就是中小型企業的人才往往不足我們公司的知名度和品牌也不是這麼的高接下來又缺乏足夠的資金所以經驗法則告訴我們說如果你的公司在網路行銷的預算上每個月低於十萬元那我們在市面上所聽到這些行銷的對策和技巧基本上都不適用於你的公司。
那以上的分享希望你會喜歡那接下來我們會一步一步跟大家一一分享我們網路行銷上到底該如何操作尤其是針對每個月預算低於十萬元的中小型企業 你到底應該如何去經營你的網路行銷 那下個主題是我們來探討網路行銷會失敗的三個原因。

【觀點】2017 新行銷趨勢:再見,數位行銷

By 梵亞部落

【觀點】2017 新行銷趨勢:再見,數位行銷

圖片

去年這個時候,我們試圖用「轉型和顛覆」 來預測2016 年數位行銷趨勢。我們預測了品牌和行銷的兩大轉型:從內容公司到數據公司的轉型,從靜態內容到動態內容(實時化和視覺化)的轉型;我們也預測了消費者互動和體驗的顛覆:個性體驗和原創內容顛覆與借勢,破壞性創新和行銷自動化顛覆慢公司和懶服務。
今年,轉型和顛覆將更加猛烈和深刻。我們還沒有好好準備10X的時代,10%的時代就已經過去了。所有的品牌都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轉型或者被轉型。​無論是高大上的Alpha Go、區塊鏈Amazon Alexa 等底層「設計」, 還是拽酷炫的裸眼3D、無人駕駛和Google Home 等表層應用,這些「黃金一代」 的新技術和新應用將推動從「數位化」 向「智慧化」的轉型。

圖片

你好,智慧行銷
被稱為技術趨勢風向標的Gartner 年度報告,用智慧化(Intelligent)、數位化(Digital)和網格化(Mesh)清晰地描述新一年的十大技術發展趨勢。


這十大技術包括應用智慧和高級機器學習、智慧軟體和應用、智慧硬體(Intelligent Things)、VR 和AR、數位模擬(Digital Twins)、對話式互動生態、網格化應用和服務架構(Mesh App & Service Architecture, MSSA)、數位技術應用平台、以及自適應安全架構。與Gartner對標的Forrester,則在報告中使用了「新技術革命」這個詞來形容這一年的精彩。在《2017預測:消費者為王時代,重塑未來的變革(2017 Predictions: Dynamics That Will Shape The Future In The Age Of The Customer)報告中,Forrester指出三種革命性的技術將改變商業世界遊戲玩法和消費者體驗:以虛擬和現實、數位以及語音互動推動的互動技術(Engagement Technology)、以個性化和預測性分析推動的消費者「微洞察」技術(Insights Technology)、以及以大數據、雲計算、機器學習、神經網路等推動的支持技術(Supporting Technology)。這些技術和消費者趨勢逐漸勾勒了未來應有的模樣。我們看做未來的「數位化」,只是「智慧化」 前奏。

圖片

再見了,數位行銷。數位行銷賴以生存的社群媒體紅利已經耗盡,免費的時代和社群時代結束了。靠一個80 後運營和一個90 後文案撐起一個官方粉絲團的好日子到頭了。同樣受迫於人口紅利銳減的Facebook 和WeChat 等老一代和新一代媒體正在限制官微的影響力並鼓吹廣告的威力。但廣告不是行銷的未來。
寶潔全球首席品牌官Marc Pritchard 三年前關於「數位行銷已死」 的神論,現在有了越來越多的支持者。日產汽車全球行銷和品牌副總裁Roel de Vries 建議把數位行銷的「數位」 兩個字拿掉,因為在「無數位不行銷」 的情境下,我們不再需要強調「數位」 的重要性了。而正在發生的「去乙方化」,與其說是甲方的思路轉換和創新之舉,不如說是一次行銷圈的「騰籠換鳥」。一個「數位行銷長」 頭銜,並不能讓廣告和公關公司改變依賴內容創意(文案和設計)而缺乏解決方案(洞察、技術和執行)的窘境。一旦甲方用更嚴格的考核方式來衡量結果,數位行銷的最後一絲光環也將黯淡消散。顛覆者並不能對顛覆免疫,相反顛覆者更容易被顛覆。當數位行銷用「數位」顛覆了傳統行銷,未來的行銷也將用「智慧」顛覆數位行銷。

你好,智慧行銷。Gartner 和Forrester 總結的這些技術趨勢和消費變革,將重新定義「個性化」 和「實時化」,並把新的沉浸式內容和會話式互動模式帶入行銷領域。

從動態內容到沉浸式內容
是時候停止Html5 的迷信和崇拜了。再厲害的2D 動態內容(圖片和視頻)也可能比不過入門級360 度視頻相機Theta 帶來的新鮮感和沈浸感。Pokemon Go 遊戲、支付寶AR 紅包、以及阿里巴巴的VR 購物應用「Buy+」,只是AR 和VR 小試牛刀的玩法。

在剛剛落幕的2017 年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 2017)上,VR 和AR 主題的站台超過了70 個,與去年相比增加了近50%。同時,本次CES 和VR/AR 相關的活動超過了25 個。

AR、VR 以及跨界的MR 將開創一個無屏時代,我們對內容的創作、觀看、轉發、和互動將從此改變。

圖片

在過去的一年,我們經歷了火熱甚至有點過熱的VR 淘金熱,也見證了口袋妖怪的奇蹟。Niantic 和任天堂在2016 年7 月用一款AR 遊戲,普及了增強現實的概念,並教會了我們如何更好地玩手機。VR 和AR 不會像Segway 淪為高級禮物和富二代玩具,而是未來的內容和媒介。儘管高端的VR 和AR 設備的成熟和普及尚待時日,但「低端版」 的VR 和AR 成為智慧手機的「新賣點」 和標配是分鐘的事情。在聯想宣布發布支持Google Tango 增強現實技術的手機PHAB2 Pro 之後,華為正計劃開發一款支持Tango 技術的智慧手機。

圖片

Google的Tango 之於AR, 好比Android 至於智慧型手機。憑藉Project Tango,Google有可能在後Steve Jobs時代取代蘋果,重新發明智慧手機。根據 Gartner 副總裁 David Cearley 的說法

沉浸式消費和商業內容、應用程式的市場格局將發生巨大變化。VR 和AR 功能將與其他智慧設備和系統合併,形成一個更加無縫的設備系統,提供超級個性化和互相關聯的應用和服務,精心編排用戶收到的訊息流。融合多個移動、可穿戴設備、物聯網與大量傳感器的環境將擴展沉浸式應用,使其遠勝單獨和單人體驗。房間和空間將與物體互動,最終它們將通過格網連接並與沈浸式虛擬世界一起工作。

​前輩大牛凱文· 凱利說

VR,AR 以及類似Microsoft Hololens 的MR 將定義下一代的互聯網。這一代互聯網的基本組成和基礎貨幣是訊息(Information),而下一代互聯網流動和流通的將是體驗(Experience)。

基於訊息的內容行銷,將讓位於基於體驗的沉浸式互動。

從社群互動到會話式互動
中國最牛的產品經理之一張小龍幾乎以一己之力讓中國人從跟隨者變成創新者。當Gartner、愛德曼、德勤和埃森哲的美國分析師和專家們不約而同把微信、Facebook Messenger以及聊天機器人(Chatbot)放入2017年的新技術趨勢報告並煞有其事地提出「對話行銷(Conversational Marketing)」這個概念,相信很多人有揚眉吐氣的感覺。

切,那都是我們玩剩下的!

圖片

直到今天,行銷圈依然是微信反對者的大本營。這些反對者,詬病微信的封閉和「不社群」,批評微信的緩慢的商業化和淡漠的品牌友好度。

但反對者喜歡的一對多(品牌對消費者)的模式,並不是消費者喜歡的模式。如果說現在的消費者對品牌的創意騷擾還可以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容忍態度,那麼未來的消費者對廣告和行銷的態度簡直是零容忍。

廣告屏蔽(Ad Blocker)和匿名社群,這兩大行銷圈的「心頭恨」,其實是90 後和00 後對品牌的「社群媒體行銷」 的反饋。

微信的「一對一」 模式才是新一屆消費者喜聞樂見的互動模式。對話機器人(Chatbot)以及背後的大數據分析、消費者數據管理、以及人工智慧等消費者個性化分析工具,讓未來的「一對一」 溝通從PPT 和頭腦風暴會議走向財務法務辦公室——從概念走向執行。

對話機器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為專門解決某一個或者某一類問題而開發的定制機器人,比如微信上的信用卡類個人服務應用以及Facebook Messenger 上的1-800-Flowers;另一類是更高級更智慧的語音互動和機器人個人助手,比如Apple 的Siri, Google 的Assistant, Amazon 的Echo 和Alexa, 以及Microsoft 的Cortana。

從新一代消費者的習慣來看,一對一的會話式互動帶來更好的溝通體驗。Forrester 的研究顯示70% 的客戶傾向靠自己解決問題。簡單的查詢和互動,如信用卡還款訊息、航班預定等問題解決,都可以隨時和隨地更快速地解決。達美樂比薩公司的聊天機器人允許客戶通過Facebook Messenger 訂購比薩,倫敦時裝週的Burberry 聊天機器人幫助客戶訂購他們在時裝秀中展出的產品。

各大企業和媒體平台都已紛紛開發對話機器人,佈局未來的會話式互動生態。加上Alexa、Cortana、GoogleNow 和Siri 等「基礎」 應用,自然語言處理(NLP)和定制的機器學習技術將有望打造高質量和不斷改進的聊天機器人,從而向用戶提供令人愉快的自動化體驗。

圖片

但會話式互動不局限於傳統的桌上型電腦和移動設備,它可以連接任何設備、雲以及數位接觸點(Touch Points) 。隨著智慧設備網絡不斷發展和生態的建設,智慧互聯的規模和模式將進一步擴展,設備之間更大的協作互動將會出現,為連續的環境數位新體驗奠定基礎。
數位只是通路和工具,而智慧才是目的和價值。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CMO 俱樂部(ID:cmochina),作者栗建,系陶氏化學亞太區數位行銷負責人。2017 年是一個技術大年。在這一年,我們將看到AR、VR 甚至對話機器人等新的媒介和互動走向成熟,也將見證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的顛覆我們的已知並帶來無限可能的未知。※內容節錄自BRANDLABS觀點

台灣是如何以硬件思維一步步錯失移動互聯網浪潮?

By 梵亞部落

台灣是如何以硬件思維一步步錯失移動互聯網浪潮?

圖片

台湾互联网跑得慢了。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开始认识到这一点。用李开复的话来说,“在美国谈惠普、戴尔等硬件公司的时候,台湾在谈鸿海、台积电,在美国进入谷歌、Facebook时代,台湾还是在谈那几家公司。”
而硬件时代宏碁、华硕、联发科、富士康等影响世界的硬件厂商与代工厂带来的光环已经没有那么闪亮。特别是和以高速状态蓬勃发展的大陆移动互联网行业相比,台湾地区在移动革命时代的失落更加明显。

台湾地区在“智能化”方面已经开始落后。一些在大陆工作的台湾同胞或者到台湾旅游的大陆同胞到台湾之后会大呼不适应。

有网友在天涯台版上抱怨,在大陆几乎家家都有的wifi,在台湾居然有很多家庭没有装。而大陆处处可以享受的便捷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像是电商、移动支付等等,在台湾都还只是起步状态,远没有达到大陆的发展水平,创业创新的氛围也远没有大陆好。

甚至在前两年台湾紫牛战队选拔了5支创业团队到北京参访,最后竟然有2支团队决定移居北京。

不管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程度还是创业氛围、政策支持程度,中国的在移动互联时代取得的发展都足够让台湾同胞眼红。

局限保守的市场和被局限的创新力

可以说,台湾的整个地区都还没有准备好进入全面智能化,就像是李开复说的,仍然以硬件思维作为导向,导致错失了软件革命、网络革命和移动革命期间大量机会。

虽然这个地区的智能手机普及率早在2014年就超过了70%,但是不管是在PC端还是移动端,台湾地区几乎没有诞生有影响力的本地公司。

我们可以看到,在苹果的应用商店里,免费app总榜中的top25里,最受欢迎的软件基本都不是本地出品。社交应用中,最受欢迎的Instagram、Line、Facebook和Wechat全部是“外来品”。

圖片

有限的市场容量,硬件时代的思维局限个保守主义让移动互联网创新在这块市场上发展受到限制。前几年,台湾主流传统的资本仍然看不懂互联网,这导致10个创新团队有9个募集不到资金。台湾互联网没有大资本去教育市场,也没有像大陆这样的迫切的刚需支撑,要发展就必须等待天时地利人和

在唯快不破的移动互联网行业,时间就意味着生命,没有资本和政策的支持,又没有用户需求推动,要在有限的市场容量中孕育全球化的产品,并且发展,谈何容易。

和大陆科技界的日新月异相比,可以说,台湾地区的互联网行业所处的状态还停留在以前基础上慢慢的迭代创新期。已经习惯了快速迭代和国际接轨的大陆人,打开台湾的网站可能会被惊到。台湾的网站前端页面大都比较丑,页面排版基本上还停留在千禧年的审美,从下面的图片上,你大概可以感受一下怀旧风格,不管是新闻网站还是网址导航网站,新的一些交互设计基本上看不到。

圖片

圖片

之前就看到知乎上就有不少用户在吐槽台湾APP的用户体验。知友“马大哈”上传了一张在台湾很受欢迎的PTT应用的截图,在这里引用过来,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和大陆应用的交互界面相比,各个板块内容的分类还是比较杂的。
圖片

和缓慢发展的本土移动互联网力量一样,台湾地区在支持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政策上,至今在很多方面仍然较为保守。

本月我们还听到了另外一个坏消息,Uber宣布将于2月10日起暂停台湾地区的服务,4年前进入台湾市场,只拓展了4座城市,但是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后,出于政策原因还是没有能够拿下这片市场。分享经济和创新交通在这片土地上因为高额税金问题遇阻。

前几年阿里巴巴进军台湾也在政策问题上遇到一定问题。而其他提供国际在线服务的公司要进军这个市场,也需要做好准备,台湾地区政府正在修改相应的法规,计划对进入这个地区的全球在线服务提供商征税。

局限的市场加上保守主义,台湾地区移动互联网的春天看起来还在路上。而这期间,大陆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原本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我们来看看。

一、电商和移动支付

当提到移动购物时,中国大陆已经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普华永道《2016年全零售》报告显示,65%的中国消费者称每月至少用手机网购一次,相比之下,全球平均比例为28%。台湾地区电商占零售的比例约为17个百分点,从移动端网购比例来看,不及大陆。

在我们讨论台湾同胞知道我们的天猫、淘宝支付宝有多好用的时候,台湾同胞回答的是大陆同胞知道台湾的便利店有多方便吗?
一方面是台湾地区地域小,加上实体经济发达,随处可见的便利店,里面有需要的大部分物品,网络和实体店的差价基本没有,购买方便,服务也好;
一方面是支付流程的复杂体验,要知道,台湾金融管制比较严,直到现在都没有出现像“支付宝”、“微信支付”在大陆这样随处可用具备广泛影响力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2012 年 ,台湾的电商平台 PChome 经历与台湾金管会的多年斡旋,才终于推出了台湾地区第一个第三方支付——支付连(PChome Pay),也只能在部分业务中使用。

这个开端已经比中国与美国慢 5 至 10 年,就连非洲也比台湾走得快。还没有发展壮大,支付宝和财付通就宣布进军台湾,蚂蚁金服+玉山银行,微信钱包+第一银行进行合作,针对大陆游客推出服务。

虽然随着台湾地区政策的逐渐明朗,台湾的移动支付拥有了基于HCE的手机信用卡模式、支付APP和电子支付专门机构。

但是在提供的服务上,便利性远远不及大陆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大陆,一二线城市基本上可以实现无现金生存,不管到哪里,商场还是街边小吃店,都可以直接移动支付。

而在台湾,显然还远未普及。在支付宝、微信支付进入台湾市场近两年的情况下,在不少旅游网站攻略上,仍然有大量网友建议要带上银行卡和信用卡。

移动支付平台没有发展起来,依托于移动支付的互联网金融也还在起步阶段,针对台湾金融科技创新“牛步化”的叹息越来越多。

二、生活服务

在大陆,只要你的手机有电有网络,就可以活得很好。

饿了可以从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随意点餐。想要自己烧?社区电商发展起来了,淘宝便利店、京东到家都可以做到1小时内送上门新鲜的水果、蔬菜、肉蛋。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手机订票随时搞定。要出门,打开手机滴滴、神州、易到就可以叫车……

台湾地区因为地域比较小,经常送餐只需要一部电话就能够解决,或者干脆步行到家附近的便利店,随时都能吃上,出行的话,楼底的便利店就可以免费帮忙叫车,或者直接摩托车,方便快捷。

像是大陆这样的生活服务O2O并没有特别多。在大陆O2O红火半边天的时候,台湾的移动互联网上门服务平台还比较少,可供发展的土壤非常少。

三、智能家居

两年前,雷军等在和台湾代表交流两岸移动互联网发展时,认为台湾地区移动革命的机会在于智能家居,是台湾在未来五年里面最重要的方向。但是现在来看,台湾地区在这个行业的发展也并不尽人意。15年的台北电脑展COMPUTEX,被媒体评价给人的印象还是在没落,没有看点,传统台湾IT大厂在这一波智能硬件革新中正在没落。

对比大陆,不管是在厂商的创新能力还是在政策扶持上,都要好得多。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正日新月异。去年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发布,提出了国家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九大物联网应用领域,其中就包括智能家居。今年以来,国务院还在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应用。据奥维咨询预测,2020年中国大陆智能家居的整体产值将突破万亿元,前景一片向荣。

拿在智能家居的一个重要入口智能电视来说,根据IHS的报导,2016年上半年,中国品牌在全球智能联网电视的市占率首度超过40%,这个数字已经超过韩国同期的37.1%,连续两年排名世界第一。

台湾呢?已经有不少媒体在报道,现在很多台湾观众都买大陆电视盒子看大陆节目。除了小米盒子、天猫魔盒之外,华为荣耀盒子、海美迪等在台湾也都很流行。不过在下个十年,台湾地区的移动互联网行业也将会迎来跨越式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创业者已经跨越海峡,进军台湾市场,带去更便捷的服务,相信未来在移动互联网上,两岸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小。

本文系作者 于斌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本文链接